2009年10月21日 星期三

Notebook

Notebook 亦指筆記電腦

因為體積單薄 看起來像似筆記本一樣

所以又稱為筆記型 電腦

用途就如字面上的意思一樣

輕巧方便 亦可隨身攜帶

如同帶了一本筆記本班....

方便使用!!

數位相機

何謂數位相機:
謂DSC數位相機(Digital Still Camera)喜歡攝影嗎?現在藉著各種數位相機,你也可以輕易的處理出各種不同的暗房效果喔!傳統的像機必須依賴底片上的化學物質,以光學感應為原理來顯像。而DSC數位相機則不以傳統的底片為儲存及感應媒介,取而代之的則是存在相機之中的隨機存取記憶體RAM,並以數位的方式直接記錄與儲存。由於數位相機可不斷重複使用RAM來記憶與儲存影像資料,除了可節省底片的購買及沖洗成本之外,並且非常容易與電腦直接進行資料交換。因此只要再搭配繪圖軟體,就可以輕易地為照片製作出各種特效。數位相機目前正逐漸被應用於美工、桌上排版、網際網路首頁(Homepage)的建構等方面的應用。現在已有多家廠商開始量產DSC,例如佳能、卡西歐、柯達等,不過價格不便宜,大約在新台幣一萬至三萬元左右。二、數位相機規格1.尺寸:指的是相機外在的長度。通常可以想像一下相機有多大,適不適合隨身攜帶什麼的。2.重量:計算相機有多重,通常為了讓數字比較好看,在計算上會省掉電池的重量,更甚者會將記憶卡的重量也去除。3.像素:指CCD或是 CMOS解析度的乘積,也有人稱之為「畫素」。一般人以為像素愈多就代表品質好,600萬一定比300萬好。其實不然,因為影像品質決定於鏡頭、CCD(或CMOS)、與相機韌體的演算三者。此外,也有那種不到五千元的數位相機號稱具備600萬的水準,其實是以300萬的CCD,利用影像補插點的技術,增加到600萬。這種以軟體模擬的方式,對影像的幫助不大。4.感光元件:目前的感光元件,包括CCD與CMOS兩種,它的功能相當於傳統相片的底片。由於CCD技術發展成熟,所以一般的數位相機大多是用CCD。但這種台幣二、三千元超低價的數位相機以及目前相機手機,都是用較低價的CMOS。5.鏡頭焦距:數位相機所使用的CCD大小並不一定相同,為了讓一般人容易理解,廠商便沿用我們所熟悉的35mm傳統相機焦段。若焦距在50mm的可視角度我們稱之為標準,以下是廣角,如28mm;以上是望遠,如200mm。6.變焦:可分為光學變焦與數位變焦。所謂的光學變焦,是以不同的鏡頭組合搭配,產生焦距變化,所以畫質失真少。而數位變焦則是將畫面做格放的動作,再以影像插補點的方式補足畫素,相片品質會失真。所以通常我們不建議使用數位變焦。7.最大光圈:光圈是以倒數來表示,數字愈小,代表光圈愈大。由於大部分可以光學變焦的相機,在廣角端與望遠端所可使用的最大光圈常不一樣,所以會標示二組數字。8.支援光圈先決:所謂的光圈先決就是由手動決定光圈大小,而快門的數值交由相機決定。在相機實際的操作上,要先轉到A模式。Canon的數位相機是以Av來代表光圈先決。光圈、快門先決與全手動都是比較進階的相機才會擁有的功能。9.支援快門先決:所謂的快門先決就是手動決定快門的長短,由相機決定光圈大小。在相機上,要將模式轉到S模式才能調整快門。Canon的數位相機是以Tv來代表快門先決。10.支援全手動:光圈與快門完全都是由自己調整。可以自由決定呈現何種進光量、快門等特殊效果。11.拍攝距離:指的是能夠拍攝清晰,相機和拍攝主題間的最近距離。進拍能力愈強的,愈能將微小物品放大呈現,更適合做出拍攝主體的特寫照片。12.儲存媒體:目前市面上常見的記憶體共有五、六種,其價格、體積大小以及性能不盡相同。不過,記憶卡的種類並不是自己決定的,而是製造廠商決定該相機用哪一款類型的記憶卡,使用者在購買了數位相機之後,需配合購買使用。13.最高解析度:指的是畫面之長寬相乘,我們所說的幾百萬畫素指的就是乘積。比如說300萬像數的數位相機,他的最高解析度就是2048 X 1536。但依照CCD大小或實際製造狀況之不同,相同百萬像數的相機,在解析度上的數值也會有所不同,只是差異並不大。

2009年10月12日 星期一

印表機

何謂印表機??

1938年美國人卡爾遜(Carlson)發明了影印機,展現出人類第一張全錄複本,是為辦公室革命的重大發明,改變了傳統辦公室油印文件複製的方式。1959年全世界第一部商用影印機Xerox914上市,它是第一部全錄影印(xerographic)的自動化影印機,每秒可影印7張文件,使得全錄(Xerox)成為影印機的代名詞,也開啟辦公室檔案管理及傳遞的效率化。1973年,國際電報電話諮詢委員會頒布GI規格的傳真機,傳送時間約6分鐘;1980年傳真機正式被作為商業用途,使商業文書的傳送由文字電傳進步到圖文傳真。1990年代以後彩色影印機及數位影印機相繼問世 影印機的工作原理現在的影印機已由單色發展到雙包、三色或多彩色。可是最普遍的還是單色類型,而在單色影印機中,則以碳粉式的寫真度較好,茲將電子照相法影印機工作的原理簡述之。影印機要完成影印,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曝光、顯影、定像與完成。說明如下: 一、曝光曝光是影印的第一個過程,當影印機接上電源後,按下影印鍵,此時曝光燈照射原稿,經由折射鏡將原稿反射出來,透過凸透鏡的反射光照射到鋁合金圓鼓表層(下圖左)與光導電層導電,而使這部分的電荷散失。而原稿圖案黑紋部分會將光吸收,而無反射光反射到圓鼓上。因此,圓鼓上仍保留此部分的電荷,形成眼睛看不到的電荷虛像。這就是曝光,如(下圖右)所示。 二、顯像顯像是利用含樹脂的碳粉(帶負電)作顯像,在圓鼓上,帶正電的電荷虛像部分會吸附碳粉,而顯出肉眼可見的碳粉圖像,而其他未帶正電的部分則不吸附碳粉(下圖左),此顯像再出轉印機構移轉到帶有相反電荷的紙上(下圖右)。 三、定 像顯像之後,紙張再出滾輪送至加壓、加熱,紙上碳粉內的樹脂即熔化滲入紙張,完成定像程序(圖1-19)。四、完 成定像完成之後,紙張由輸送滾輪送出,此時圓鼓附屬機構會將殘留之碳粉清除入回收桶即完成影印工作。

DVD燒錄機.DVD碟片

何謂DVD燒錄機
DVD-RAM(DVD-Random Access Memory)乃DVD Forum1996年所制訂的光碟規格,規格限定了可多次寫入的DVD-RAM儲存媒體及DVD燒錄器所使用的格式。DVD-RAM自1998年起廣泛使用於電腦光碟機燒錄機、視訊錄影機、手提攝錄機等。
[編輯] DVD-RAM的優點
光碟壽命較長—無物理損壞的情況下,聲稱資料可保存30年或以上。
可重寫次數超過10萬次,較DVD±RW的1,000次高得多(但會隨燒錄速度而降低:3倍速為100,000次;5倍速為10,000次)(只為理論值,實際可重寫次數會因應不同因素,例如光碟機而不同,實際值通常較此理論值低得多)
可靠的寫入機制,資料確認會由光碟機硬體自動進行,無需手動設定燒錄後通過軟體再次確認(軟體的資料確認功能會被關閉)。
光碟的管理機制保障資料的完整
大部份電腦作業系統提供支援,能以移除式硬碟方式存取:
Mac OS(8.6或更新)直接支援DVD-RAM
Windows XP支援FAT32儲存格式
Windows Vista支援FAT32UDF格式,可直接在Windows檔案總管存取得
存取細檔案時,存取時間較短
2 KB的block size在寫入小型檔案時,浪費空間較小
無需進行結束寫入 (Finalization) 動作
設有卡帶的光碟格式以保護資料
[編輯] DVD-RAM的缺點
光碟機兼容性較DVD+RW及DVD-RW為低
市面實際發售的DVD-RAM光碟速度不及DVD+R或DVD-R
光碟售價普遍較高
不設單面雙層,單一碟片最高容量不及DVD+RW及DVD-RW

何謂DVD數位影音光碟

DVD 是 Digital Video Disk (或 Digital Versatile Disk) 的縮寫,它的外觀與一般 CD 音樂或是資料光碟片相當 (直徑 12 公分),但是利用新的儲存技術,單層單面 (DVD-5) 可以存放 4.7 GB 的資料,這個容量足以存放 133 分鐘高畫質的動態影片,若是使用雙層單面 (DVD-9) 光碟,則儲存容量可以擁有 8.5 GB,使用單層雙面 (DVD-10) 的光碟,則儲存容量達9.4 GB,若使用高密度的雙層雙面 (DVD-18) 光碟片,則記憶容量更多至17 GB,這種容量以 MPEG-2 的技術儲存畫面,可達 8 個小時之久,因此用來作為儲存動態視訊以及音效的儲存媒體尤其能夠發揮它的長處。
一般 DVD 的解析度設定為 720×480 (MPEG-2)。若電腦等級是在 Pentium II 266 以上,則可以使用軟體播放程式來觀看 DVD 影片,否則則必須搭配一片MPEG-2 解壓縮卡。 因為儲存容量是如此龐大,因此除了畫面使用高畫質的 MPEG-2 之外,在音效上更支援了 Dolby 實驗室的 AC-3 數位環繞音效 (Dolby Digital Surround Sound),以 384 Kbps 到 448 Kbps 的速率儲存 5.1 聲道 (五聲道為左前、右前、左後、右後、中央,另外則是加強的重低音 subwoofer) ,並在同一片光碟上支援達三十二種語言的字幕,在聲音方面可以使用24 位元、96 KHz 的取樣頻率,比起音樂 CD 的 16 位元、44.1 KHz 要好許多,而純音樂的 DVD Audio 也是以此為基礎。
DVD 又稱為第二代視訊光碟 (VCD 2),因為許多人將它視為 VCD (Video CD) 的改良版,常見的是以唯讀光碟的形式存在,所以也稱為 DVD-ROM,可製作 DVD 光碟的機器稱為 DVD-RAM。關於各種不同的用途,DVD 共有 A、B、C、D、E 五種規格,分別制定了 DVD-ROM (DVD 光碟機)、DVD Video (DVD 影片)、DVD Audio (DVD 唱片)、DVD-R (DVD 燒錄機)、DVD-RAM (可重複讀寫 DVD 光碟機) 五種標準。
某些市售的 DVD 影片 (DVD Video) 將全世界分為六個不同的區域,以指定DVD 機器和影片『區域碼』(Regional Code) 的方式來鎖碼,DVD 影片必須與機器使用相同的區域碼才可以播放,以避免 DVD 盜版的情況。第一區為美加地區,第二區則是西歐、北歐、南非、日本,第三區為東南亞地區 (包括台灣),第四區為中南美洲、紐西蘭、澳洲等地,第五區為俄羅斯、蒙古、中亞、非洲、北韓,盜版嚴重的中國大陸則自成第六區。鎖定區域碼的影片大多來自於美國八大影業公司,一般 DVD 影片則無鎖定區域碼 (Free Regional Code),可以自由的在任何 DVD 機器上播放。

硬碟.記憶卡.隨身碟

(1)何謂硬碟?
硬碟指的就是所謂的HD,它主要是用來存取我們的資料,早期用的都是所謂的軟式磁碟機(簡稱軟碟)例如可插3.5磁片。但是因為軟式磁碟機的存取容量並沒有很大,所以發展之下,就由硬式磁碟機(簡稱硬碟)變成了主要的儲存裝置。而一般來說,我們需要多大的硬碟呢 ?如果只是光用 windows的話,其實只要有一個 partition (分割區)來放windows就夠了,一般是不會大於2GB的,至於其它的地方當然就可以用來放音樂,遊戲。等等的資料了。通常一顆硬碟會分成2個分割區(可視硬碟的大小及工作需求來分割),放windows作業系統的在所謂的C槽,音樂、資料、遊戲等等的資料會放在所謂的D槽或是其他分割出來的槽歐。

(2)何謂記憶卡?

RAM的功能與特性(一)RAM的功能所謂「RAM」,即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 Access Memory)之簡稱,屬於電腦之內部記憶體,係用來儲存電腦立刻要用的程式指令或資料。Rma基於易變之特性,可以快速的存取,因此適用於在電腦運算和執行程式的過程中,其隨時存取的是當下執行要用到的程式,而且通常在RAM中出現的,只是當下要用到的程式資料。此種將應用程式載入RAM中,以供執行的現象,是一般個人電腦執行運用程式的必然現象,電腦程式未經載入RAM中,及無法與電腦溝通

RAM是由 Random Access Memory的縮寫, 亦指隨機存取記憶體是記憶體 (Memory ) 的一種,由電腦CPU控制,是電腦主要的儲存區域,指令和資料暫時存在這裡。RAM是可讀可寫的記憶體,幫助CPU把資料 (Data) 寫到一樣可讀可寫的輔助記憶體 (Auxiliary Memory) ,以便日後仍可取用


(3)何謂記憶卡?

記憶卡到底是怎麼出來的呢?其實這幾年來小型儲存媒體大紅,國內外需求大增,以往的1.44MB軟碟片早已不敷使用,MO、ZIP片又貴又不普及;大容量燒錄光碟機小型記憶卡、隨身碟於是興起,燒錄片雖多又便宜,但是仍要安裝燒錄機+軟體來燒片,因此相形之下體積輕便短小型、易攜帶的記憶卡讀卡機、隨身碟就方便許多,因為時下電腦都有USB公用插座很好插。Windows Me以上的作業軟體又免驅動程式、隨插即拔,而且小型儲存媒體的容量大小更可以依您的需求、預算去選購從32MB~1GB
(4)何謂USB隨身碟?
隨身碟又叫做行動碟、或是拇指碟、大姆哥、甚至快閃碟,指的都是同樣的小小一片拇指大小的快閃記憶USB介面的碟片。隨身碟一直是隨著USB介面而興起的小型儲存媒體,標榜隨插即拔,它依記憶容量而有不同市場需求,寫入、讀取原理一直和記憶卡一樣,可說是記憶卡加上讀卡機的綜合體,目前容量最高到1GB,售價也快降至15000元了;不過最近,隨身碟花樣又多,功能再添上多加保密與開機的功能需求,加密功能現下已經有許多產品都有,但是現在又有名為JetFlash的拇指碟,它有98se以上作業系統開機功能,只要您在Bios上事先設定可以USB介面開機,它就可以執行此一開機碟的功能。

何謂液晶螢幕

為什麼叫液晶呢?之所以被稱為液晶,主要是因為這項物質具備了「液體」以及「結晶」兩種特性。在西元1888年,一位奧地利的植物學家,菲德烈.萊尼澤(Friedrich Reinitzer)發現了一種特殊的物質。他從植物中提煉出一種稱為螺旋性甲苯酸鹽的化合物,在為這種化合物做加熱實驗時,意外的發現此種化合物具有兩個不同溫度的熔點。而它的狀態介於我們一般所熟知的液態與固態物質之間,有點類似肥皂水的膠狀溶液,但它在某一溫度範圍(145度到179度)內卻具有液體和結晶雙方性質的物質,也由於其獨特的狀態,後來便把它命名為「Liquid Crystal」,就是液態結晶物質的意思。不過,雖然液晶早在1888年就被發現,但是真正實用在生活周遭的用品時,卻是在80年後的事情了。



何謂液晶螢幕,液晶顯示器是以液晶材料為基本元件,由於液晶是介於固態和液態之間,不但具有固態晶體光學特性,又具有液態流動特性,所以已經可以說是一個中間相。而要了解液晶的所產生的光電效應,我們必須來解釋液晶的物理特性,包括它的黏性(visco-sity)與彈性(elasticity)和其極化性(polarizalility)。液晶的黏性和彈性從流體力學的觀點來看,可說是一個具有排列性質的液體,依照作用力量不同的方向,應該有不同的效果。就好像是將一把短木棍扔進流動的河水中,短木棍隨著河水流著,起初顯得凌亂,過了一會兒,所有短木棍的長軸都自然的變成與河水流動的方向一致,這表示著次黏性最低的流動方式,也是流動自由能最低的一個物理模型。

何謂顯示卡

何謂顯示卡?顯示卡是負責把主機向顯示器發出的顯示信號轉化為一般電信號,使得顯示器能明白主機讓它做什麼。而有一段漫長的歲月,沒有所謂的「3D顯示卡」。那時顯示卡是在電腦主機板上的一個小元件,一個顯示晶片,只能單純將主機處理結果輸出在螢幕上,那時也是黑白電腦的世界。
九零年代初期,電腦開始進入彩色時代,所謂的16色。第一塊顯示卡也是在這時出現「ISA顯示卡」,它是所有顯示卡的始祖,是將顯示晶片從主機板跳脫出來,獨立成一物,也因如此能讓未來的顯示卡有更快也更大進步的空間。而「ISA」是什麼?「ISA」是擴充卡匯流插槽的名稱也是第一種「隨插即用」的匯流插槽,那時的顯示卡並沒有獨立的插槽,需共用其他擴充卡的匯流排,而這種顯示卡的輸出是使用「VGA」也就是「映像管顯示器」類型裡最古老的。它的顯示只有16種色彩、表現方式也僅僅只有2D的功能,而內建的顯示卡記憶體也只有少少的個位數kb計算。
接下來,顯示卡突飛猛進的改變。改良顯示卡後,與顯示卡息息相關的螢幕也做了一大改變,由「VGA」變成「SVGA」不管解析度還是顯示的顏色上都更加出色,由16色到32色。

第一張顯示卡3Dlabs的GLINT 300SX
1994年,在眾所矚目下,第一張由3Dlabs所生產的3D顯示卡誕生,雖然功能必定跟現在的顯示卡差異甚遠,但也支援了現在最基本的3D功能。
而這樣一塊市場大餅,必定有大量公司想要分食,S3、ATi、Matrox、Trident、3Dlabs、IGS,不斷推出新產品,雖然不斷的有進步,但第一代的3D顯示卡中仍不是2D表現太差,就是3D功能不完全,它們只是開創3D顯卡的先河而已。